繼2019年10月黔劇《天渠》受邀赴國家大劇院參加“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”演出后,時隔三年,2023年2月8日,黔劇《臘梅迎香》再次受邀進京參加“百戲中華—國家大劇院非遺戲曲展演”。
黔劇《臘梅迎香》由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、貴州省黔劇院傾力打造,該劇先后參加中宣部、文旅部主辦的“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”、“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”、入圍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、參評第十七屆中國文華獎,參加了“2022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”開幕式演出,并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——文華獎提名劇目和貴州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優秀作品獎。
黔劇《臘梅迎香》取材于“當代女愚公”貴州羅甸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的感人事跡。該劇運用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融合的表現形式,藝術化展現了“當代女愚公”鄧迎香帶領鄉親們苦戰13年開鑿進村隧道,實現脫貧致富的故事。充分展現了貴州后發趕超不服輸、勇往直前有韌勁的新時代貴州精神。作品在傳統戲曲浪漫主義詩化手法的基礎上吸納、融匯了西方戲劇的多種表現方式,使得作品獨具思想性、藝術性、觀賞性。該劇自搬上舞臺以來,不僅獲得了很高的榮譽,更獲得了無數的掌聲,得到了業內專家、各方媒體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。
在該劇的創作過程中,黔劇《臘梅迎香》主創團隊多次到麻懷村采風,與鄧迎香及當地群眾深入交流、充分了解鄧迎香的先進事跡,收集素材,以情敘事。通過富鄉女鄧迎香與窮山溝麻懷村小伙燕林的純真愛情、與父母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情、與麻懷村鄉親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特殊情感,細膩地展現了主人公鄧迎香“不信神、不信邪、不信命”的鮮明個性,再現貴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感人故事。
黔劇作為貴州傳統地方戲曲劇種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黔劇《臘梅迎香》也展現出獨特的魅力。在創作過程中,該劇引入了更多貴州元素。無論是舞臺、服裝還是念白、唱腔等都極具貴州特色,尤其是在《臘梅迎香》的編曲上,該劇選用了《好花紅》作為這部戲的音樂素材,并結合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將原來的《好花紅》歌曲做了調整,使曲調更高昂,既突出地方特色,又更好貼合劇作。
一部優質劇目的創作,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不停磨合,更需要對劇目不停的打磨和提升,該劇在創排至今,歷時三年多,也打磨了三年多,三年多以來,在貴州省文旅廳的主導下多次召開專家研討會,并赴京邀請業內專家對劇目把脈開方。經過多次采風和長時間的打磨提升,省黔劇院結合專家建議,在劇本、音樂和舞美方面進行多次修改調整,堅信該劇此次赴京參加全國非遺戲曲展演,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定能有更加精彩的呈現。
近年來,貴州省黔劇院立足貴州、扎根人民,創排多部高質量黔劇作品,旨在用黔劇來講好貴州故事,講述貴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付出,努力彰顯新時代貴州精神。